当前位置: 首页 · 教学科研 · 学术讲座

分享创作故事 ​畅谈写作心得 | 中文系特邀大可先生来校作学术讲座

发布日期:2025-05-09 作者: 点击数:

分享创作故事


畅谈写作心得


——中文系特邀大可先生来校

作学术讲座





为进一步拓展学生专业视野,加深写作理论功底,11月19日下午,中文系特邀请大可先生在学校8号楼1层报告厅为全系师生带来题为《文学的真实性》的写作专题讲座。讲座由中文系负责人张兴旺主任主持。

图片
图片

大可先生介绍

大可先生,本名张永昌,忻州市人,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、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、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、忻府区三晋文化研究会研究员。1982年学校毕业后曾在吕梁行署科委短暂工作,曾负责《时代中国》《E动时尚》《时尚营养》杂志编辑出版工作;后被聘为忻州师院中文系客座教授,主讲《写作》课程;并专为五台、定襄公安局,忻州市工商银行等单位领导撰写材料。大可先生在工作期间,举办过20余场公文写作培训;撰写了300余篇劳模、先进典型事迹材料;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冰心文学大赛,有132篇作品获国家级奖。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,有80多件作品在国内获奖;拍过专题片《眷恋》;1992年3首诗歌作品获全国文学艺术大展赛文学类一等奖;2010年5月被中共忻府区委宣传部授予“文学艺术成就奖”,著有《左手青春右手年华》《丰收》《晚上的花朵》《月色情人》《香蒲草的记忆》《情书小札》等书籍。

图片
图片

大可先生


讲座中,大可先生以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出版的《香蒲草的记忆》《吕梁山上有我家》《学佛记》等多部作品作为切入点,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写作心得。首先,他认为,用日记和笔记体写作有很大的好处:轻松,自由;可随心所欲,可无话不谈,有话则长,无话则短;或就事论事,或就人说人。《香蒲草的记忆》的成功就是如此,这是中国第一部笔记体村志,一部乡村的人文史、风情志、民俗画,经大可先生6年创作,10年修改,记录了寺庄村650年的史实。接着,大可先生用《吕梁山上有我家》《学佛记》的创作经历,讲述了文章写作中模仿的作用、语言的运用、布局的安排、风格节奏的把握及文章修改等诸多写作理论实践。他提出,好的文章有3个标准:有思想做灵魂;有结构做筋骨;有内容做血肉。文章的布局4个要求:严谨、完整、匀称、连续。写好文章有3个方法:一是多写,想写什么就写什么;二是多看《人民日报》,看标题,看内容,看标点符号;三是多看鲁迅、张中行的书。最后,大可先生提出三点建议:一是要开笼放鸟,不要拔草寻蛇;二是笔下有黄金万两,笔下有人命关天;三是如条件允许,可买《鲁迅全集》《张中行全集》阅读。

互动环节中,大可先生还以给父母写一封信和写一篇《大可印象记》为例,提出写作要扎根现实,需与读者共情等观点。通过互动,师生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,也更加深入了解了写作过程的不易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


讲座最后,中文系负责人张兴旺主任做了总结讲话。他强调,大可先生用他个人典型作品为案例,生动鲜活地讲述了自己文学创作经验,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,我们一定要学习“大可精神”、“大可经验”,把我们的写作能力提升上来,真正成为“大有可为”之才。他对全系学生提出三点希望:第一,我们一定要学会以我手写我口,可以借鉴,但绝不能抄袭;第二,我们一定要常耕不辍,形成写作习惯;第三,我们一定要留下作品。

图片

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,增长了见识,更是加强了学生对写作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认识。大可先生的无私分享和谆谆教诲,激发了中文系同学们的创作热情,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,对同学们以后的学习、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