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间有味是清欢
民以食为天,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。饮食,不论是钟鸣鼎食的王公贵族还是家徒四壁的小家小户,都未曾一日断此念想,因此也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那些作品中描绘出各种记忆的味道,不仅唤醒了众人对食物的眷恋,更承载了对人和过去时光的无限怀念,带来的是一种情怀,一段回忆,一片乡愁,一种人生。
2024年10月31日下午,中文系文学教研室邀请冯艳芳老师在学校6号楼106阶梯教室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——《人间有味是清欢——饮食与文学》。讲座由文学教研室负责人李晓燕老师主持,中文系张兴旺主任、吴彩琴副主任、部分教师以及2023级学生聆听了讲座。
饮
食
讲座伊始,冯艳芳老师以苏轼词作《浣溪沙·细雨斜风作晓寒》引出饮食与文学的关系的话题,结合梁实秋、叶圣陶、汪曾祺、周作人等现代文学家创作的饮食散文,分别从童年记忆、乡愁书写、文人趣味三个角度阐述了其中包含的文化意蕴,为中文系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。
冯老师首先以汪曾祺散文名篇《端午的鸭蛋》为例与学生展开互动,在赏读作品的基础上,阐明了二十世纪的饮食文学中,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断地回到童年,追寻童心中的滋味。接下来,冯老师通过分析甲骨文“乡”字的书写及汉乐府《十五从军征》的内容,提出了饮食散文的第二重文化意蕴,即乡愁书写。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,冯老师结合了几位名家的散文,如叶圣陶的《藕与莼菜》、汪曾祺的《咸菜茨菇汤》、梁实秋的《雅舍谈吃》,以及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将饮食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的脉脉温情、文化自信等乡愁表象具体地阐释出来。最后,冯老师又从质朴而精细,味中蕴真情,文与味相生三个方面讲解了饮食散文中“文人趣味”这一文化意蕴。
整场讲座通过一篇篇饮食散文的赏读,不仅让每一位师生了解到了饮馔之美,感受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,也体会到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层意蕴,认识到了这类散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,更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浸润,齿颊留香,如沐春风,余味无穷。